112年大學學測自然科考題普遍認為偏難,結合時事的出題方式是未來的趨勢嗎?
我們邀請到化學補教名師–邱祺老師,並參考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記者會(全中教),針對今年學測考題,分析難易度、鑑別度、及考題方向,並預測分數、五標,以利於考生們落點分析。
化學:
補教名師–邱祺老師認為,今年的學測化學偏難,有鑑別度,因此學生須提升理解圖表、文字的能力,較不容易直覺作答。
例如:第20題關於溶解度的計算、第21題的硫的三相圖、第25.26題較為複雜的計算,都需要學生詳讀圖表及文字後,才能回答,這也是往後學測的考題趨勢。
所以老師建議,學生一定要加強閱讀圖表、文字,及結合兩者的能力。
邱祺老師特別提到,第22題考出的有機化學概念是超出108課綱與學測範圍的,因此學生必須要花更多時間理解題目。

此外,今年也考出許多實驗題,並貼合時事,例如:第55~60題所提及的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
因此,老師提醒學生必須緊跟科學時事,特別是要關注跨領域時事。
此外全中教指出,第45題則是偏重數學計算,題幹中的pH值6.6,並非用線索中的log2=0.3就能求出,所以,對於數學計算能力較強的學生較有利。

最後,邱祺老師建議,未來學生在準備學測時,不要盲目刷難題,必須要先「搞懂定義」,掌握、解釋基礎名詞的定義後,才能進一步解題。
對於分科測驗,老師認為近幾年來的分科的計算量下降,但觀念題難度上升,所以學生還是必須要先熟悉基礎定義。
並且,在準備時,也要記得將各章節結合複習,例如:提到電池的原理,就必須先了解前面章節的氧化還原現象。
物理: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的盧政良老師,在全中教工會所發布的112年大學學測試題評論提到:今年的學測物理難度為中間偏易,第一部份選擇題多為閱讀理解、圖表判斷,著重各單元的熟悉度。
其中第35題較為困難,包含熱力學第一定律;第32題與去年學測第50題類似,去年題目為用光波測量血流速率,今年則改用聲波測量。

混合題則為閱讀理解,及符號的計算與運用,對前端成績學生具有鑑別度。
但盧政良老師指出,今年的物理試題缺乏108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精神,也缺乏素養導向的情境題。
此外,章節分布不均,試題缺乏傳統物理問題,過於偏重能源及能量單元。
可是加深加廣、選修物理中的運動學、動力學、電與磁、量子現象等單元題目較少
整體來講,今年的學測物理對中上程度學生來說,較無挑戰性,但卻能建立學習信心,可因章節分布不均,容易影響學生學習意願。
生物: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的游雲霞老師,在全中教工會所發布的112年大學學測試題評論提到:今年的學測生物相比於去年更難,鑑別度高,考題具有時代性,著重圖表判讀的能力,緊扣探究實作的精神。
首先,第10題需要利用探實的精神,非常具有挑戰性。

再來,第12題取材自最近時事–202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題中提到的巴博(Svante Paabo)研究領域為人類學,而非生物學,與一般生物科範疇不一樣,但因為巴博將化石DNA與現今人類DNA鑑定比對,看到了人類的演化性。
對於生理醫學領域來說,能看到長時間下來,人類與病毒共同演化的情況,游雲霞老師認為非常地具有時代性。

但是,全中教認為,第17題應該要「送分」!
游雲霞老師提出,此題題幹充滿過度想像與假設,病毒是以分子的角度來分類,但傳統細胞學是以形態的角度分類。
因此是否能將兩種不同角度的分類概念相提並論、探討,對高中生來說過難。

最後,第49題的C選項提到了「天擇力」,及第57題題幹中出現了「演化力」,這兩個名詞在高中課綱皆未出現,並且全中教認為,是缺乏嚴謹定義的名詞。
因此,全中教認為,學測考題是全國高中生重要的資產,所以,如果考題中出現過多缺乏嚴謹定義的名詞,會使未來學生困惑。

地球科學:
台北市立西松高中的吳育倫老師,在全中教工會所發布的112年大學學測試題評論提到:本次考題靈活,難易度為中間偏難。
因應108課綱,考題多為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的高層次題型,鑑別度高。
考題取材多元,涵蓋科學論文、生活時事(選擇題第4題)等等。
本次考題多集中在大氣、海洋、氣候主題;地球、地質主題偏少。
混和題第53.54題,結合自然科的跨領域統整,及科學探究的過程。

吳育倫老師認為,本次地科考題需要學生具備兩項能力:分析科學數據與圖表的能力,及統整不同類型資料的判斷能力。
延伸閱讀:
五標預測、其他科目分析
112年學測自然科試題及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