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放榜了,各位同學一定在思考,該選什麼志願呢?
在了解志願時,你一定會好奇「這個科系到底在學什麼?」「學習上會不會遇到什麼困難?」。
選擇志願時,還可能會在興趣、工作間掙扎,到底該選擇自己所愛,還是該選擇未來出路好的科系呢?
Elaine採訪到強者我朋友–楊士奇,就讀於醫學系,當初他也跟各位一樣,在志願選擇上猶豫許久,如今他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在醫學系裡該如何學習?
背景介紹
衛道中學資優班畢業,目前就讀於成大醫學系。
世人定義的天才,學科、體育、音樂樣樣精通,高中就學完大學化學、生物,是衛道國中入學考第一名,學測75級分是理所當然的。
志願成為科學家,但因為家庭因素,所以讀了醫學系。
醫學系就是「倒吃甘蔗」
當初放棄自己熱愛的化學,選擇醫學系的原因,是考量到家庭、經濟因素。
要一個二類組腦袋的人,去讀三類組,實在是很勉強。
進入醫學系,面對大一、二醫學人文的課程,因為不是擅長的內容,所以感到非常無力,甚至想休學,只能靠音樂興趣撐下去。
之後的基礎醫學,更是有許多「死記硬背」的內容,楊士奇坦言非常痛苦。
經過一段硬背的痛苦日子,當他累積的知識愈來愈多,楊士奇說,大四國考前突然開竅,他開始能理解,如何整合知識,也越讀越有成就感,慢慢愛上醫學!
他覺得學習基礎醫學時,應該要先建立整體架構,才能鑽研細節。

到了大五、六,進入臨床,開始要將先前整合的知識,應用在病人身上。
他建議,臨床階段要以「系統性思考」的方式學習,看到一個病徵時,就要系統性地去鑑別診斷,才能列出所有的可能疾病。
他說,「臨床老師的功能,就是幫你補網子上的破洞,但如果你連網子都沒有,那臨床老師對你就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如果你也跟楊士奇一樣,是十足的「二類腦」,他建議還是得要先將「先備知識」努力記起來,必須以這些知識作為基礎,之後診斷時,才有助於邏輯思考、理解,也才能推進到更深更廣的內容。
過去的經驗造就現在的自己
前文提到,楊士奇對大一、二的課程感到很痛苦,所以修習了二類組的微積分、工程數學、物理及化學…等課程,對當時的醫學系課程可能沒有直接幫助,但卻能讓二類腦的他,從中獲得成就感。
但是,轉機出現了。
進入臨床後,楊士奇發現,心臟內科正在發展「AI判讀心電圖」,之前出於興趣學過的工程數學,剛好派上用場!
未來醫學所需的人才,就是像他這樣,擁有跨領域知識的人!
他認為,現今科技快速發展,各領域都能相互結合,蹦出新花樣,所以,如果不想放棄熱愛的領域,楊士奇建議「多修一點課吧!」
知識永遠都是自己的,有了知識才能把握機會,將興趣與工作結合。

「興趣」是第一考量
楊士奇覺得,選擇科系時,應該考量的點:知識體系、未來發展、操勞程度。
首先,要思考知識體系、領域、科系是不是自己感興趣、喜歡的,因為這些知識是會陪著你走40年的,興趣才是這條路上,能走長遠的關鍵。
再來,未來發展包括薪資、出路、社會環境,他舉例,從考上醫學系,到升上主治,需要花費15年,從前的冷門科別,可能15年後變成熱門科別。
他還補充,一位醫師在醫學中心,當上主治後(32歲開始),年薪大概為200萬,可能略低於工程師。
因此,如果單以薪資來選擇志願,可能無法在醫學這條路上走得長久,也就是說「興趣」必須是第一位考量因素。
最後,楊士奇建議各位高中生,大學期間最應該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想做的東西,並為此努力」。
延伸閱讀:強者我朋友–醫學系特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