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日本推特上發出一張圖片,署名是一位4年級小學生,寫了一張紙條貼在車上說:「視障者是依靠導盲磚行走的,然後撞到了您的車。請您思考車子的停車場所,也思考導盲磚的意義!南風原小學4年級留」

網友看到紛紛稱讚「小四就這麼厲害」、「比大人有勇氣」,還有人直接點出,南風原小學附近有一間盲校,所以小學生從小就被教導,維持良好交通禮儀,以確保視障者的安全。
而以上例子並非特例,日本在「學區安全」、「交通安全意識」上早已有非常妥善的規劃。
規劃安全的通學路
根據日本媒體nippon.com日本網指出,日本小學生多是獨自乘坐公車、電車,或步行上下學的,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但為了讓孩子能安全上下學,學校結合家長教師會(PTA)、地方政府、鄰里志工等等,規劃一條「安全路線」。
首先,學校會要求學生按照指定的「通學路」行走。
通學路的範圍為學校方圓500公尺內,有明顯的標誌,是由地方政府與學校規劃而出,會沿著主要幹道,設人行道或護欄。
上下學時禁止車輛進入,平時駕駛們行經此路也需要減速。
這樣能確保,孩子走在通學路上是絕對安全的。

再來,學校會讓孩子「集體上下學」,將孩子按照居住區域劃分,高年級帶低年級,一起回家,十字路口有PTA看守,類似台灣的路隊、導護。
上下學需要乘坐的公車或電車的站點、班次,也必須按照學校指定的搭乘。
如此一來,孩子集體上下學彼此照顧,爸媽也能放心讓孩子獨立。
交通安全觀念要從小抓起
除了路線規劃,警察也常會舉辦交通安全講座、發放冊子,從幼稚園開始就培養正確的交通觀念,及公共禮儀。
中國旅日部落客 中本蔡也在部落格「假裝在東京」分享,很多孩子在幼稚園階段就已經知道,如何正確過馬路。
學校會教孩子,過馬路時,手要舉起來,讓駕駛能清楚看到。
過完馬路後,還會向讓路的駕駛鞠躬感謝。

每個孩子背的「小學生書包」,上面有反光貼紙、政府發放的警報器、口哨,孩子也會統一戴上帽子,好讓駕駛注意。
上下學途中,有些周遭居民會特別注意孩子,提醒他們好好走路、不要逗留、不要喧嘩。

去年,日本朝日新聞更製作了「みえない交差点」網站(看不見的十字路口) ,收集全日本所有十字路口的事故數據,並以時間點、有無紅綠燈、交通方式作為篩選條件。

做出網站的朝日新聞機動報導部記者 山崎啓介建議,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看看,事故常在哪裡發生,讓孩子知道經過這裡,需要特別小心。
綜上所述,在日本,孩子的交通安全並不只是爸媽、學校的責任,政府、媒體、全體國民都會發揮力量,盡力保護孩子,也會從小培養安全觀念。
延伸–其他國家做法
南韓:
在行人交通事故常發生的區域,設置「行人優先道路」,拓寬人行道,並設立護欄。
設置「兒童保護區」,學校出入口300公尺內限速30公里,並且出入口禁止停車。
也加裝地面紅綠燈、跑道型斑馬線,補足夜晚照明不足的問題。
德國:
在柏林,工作日的7點至17點,學校前汽車限速30公里。
針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童,警察會辦理交通課程,包含說明交通號誌及規則、如何騎腳踏車,之後需要通過考試,得到腳踏車合格證明後才能上路。
英國:
《公路法(Highway Code)》確立「道路使用者層級架構(Hierarchy of Road Users)」,行人是道路最高使用者,駕駛必須讓路給等待過馬路、斑馬線上的行人。
並推行「學校街道(School Streets)」,上下學時段禁止車輛進入。
參考資料:
全國道路標誌.標示業協會,〈通學路、SChool Zone的安全對策〉
nippon.com日本網,2017,〈日本兒童,嚴密監護下的「獨立」〉
CitiOrange 全民報橘,2022,〈想保護學童安全,也受夠了城市噪音和空污──柏林擴大行車「限速 30 公里」計畫!〉
CitiOrange 全民報橘,2017,〈【愛飆車卻最安全】德國人小學四年級就考交通規則,在這裡懂交通規則比上大學更重要〉
HKUK SUPPORT 移英資訊,2022,〈英國駕駛人士注意】全新交通法例及指引〉
CitiOrange 全民報橘,2022,〈一到放學,學校周遭交通大打結?英國禁止車輛進入學區,90% 家長舉雙手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