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正式名稱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顧名思義是配合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推動所施行的課綱,於108年8月開始適用在當年度入學的小學及國高中新生上。108課綱實施至今將屆滿三年,首批接受新課綱教學的高中生也將在今年(2022)夏天畢業,究竟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培育能否讓學子們擁有足夠的能力以應對大學學業與進入社會的種種挑戰呢?這個問題是我們最關心的。
課程結構改變帶來的影響
在課綱改版對高中生帶來的影響中,最直觀的就是課程結構的調整,而108課綱對高中課程的調整則是朝著「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方向做更動,以普通高中為例,現制下的高中生畢業學分為180學分,其中有54-58學分是選修課程,已佔了將近1/3的比例。
選修課的內容主要包含加深加廣選修、以及多元選修兩個部分:
.加深加廣選修旨在為學生提供比基礎課程更進一步的專業知能,諸如自然科學學群的力學、熱學、電磁學,以及文法商學群的公共議題、社會與經濟等科目,而國英數三主科的進階課程也是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的一部分;
.多元選修則是由各校決定開設科目與內容,常見主題包括第二外語、通識性課程、專題探究、實作、跨領域專題等範疇。
乍看之下,增加選修課的作法將帶給學生更多選擇自由,以及更專注於專業知識獲取的空間,但在實行上則不盡然是如此。在108課綱的修正下,必修課的學分大量減少,這些學分轉移到選修課後卻被分散到多元選修與實作課中,使各主要學科的實際授課時數幾乎都比舊99課綱要少,在課程量相去不遠的情況下,被犧牲的往往就是主要科目的教學品質。
除此之外,新制下的大學學測考試出題範圍只有必修課程、不包括選修課程,成績卻會直接影響繁星入學、申請入學、以及分發入學的國英數乙部分,可能造成考生在必修與選修間有所取捨,進而導致對較困難的選修科目掌握度不足,並影響升學後的課程銜接能力。

教授們的憂與喜
對此,可以看到許多大學教授紛紛對今年高中畢業生的專業知能感到憂慮,在高中基礎課程教學時數不足及學測只考部訂必修等因素影響下,教授們觀察到今年申請大學的應屆考生普遍有基本觀念不足的問題,
這樣的現象在必修學分減少的自然組科系更為顯著,讓教授們擔心以這批高中生的學科基礎,入學後將難以負荷更艱難的大學課程,台大副教務長陳林祈更表示,可能會有很多大學需要在這屆新生入學後先舉辦一次學力測驗,才能了解學生的實際程度並做應對。
但也不是所有大學教授都對改制後的狀態感到悲觀,台大歷史學系副教授許雅惠就在他的個人Facebook上發文讚賞了這屆申請入學考生的表現。
許副教授觀察到這屆考生在經歷過人文學科的實作課程後,對歷史系的認識更貼近現況,因此能講出更具說服力的申請理由,且普遍也對論文計畫、論文寫作更有概念。
筆者認為,或許是理科與人文社會科系性質上的不同造成了教授觀點的差異,大學理工科所學內容常涉及高中數理科目的加深加廣,因此學生的高中數物化程度好壞將很大程度影響到大學的課業表現。
但人文社會科目則不同,除了學校的傳統學科之外,更重視大量的課外閱讀與長期的人文精神培養,這部分與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培育則較為接近。
可以思考的修正方向
新課綱實施三年後,終於迎來第一次的成效驗收,就目前所見的評論來看似乎有些不盡如人意,其中我認為基礎學科授課時間受到壓縮的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
畢竟學習知識就像是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唯有把下層的基礎建的夠廣、夠紮實,金字塔才能堆疊的又高又堅固,反觀現行的課綱內容,強調素養和知識的應用雖然是很好的理想,或許可以跳脫傳統「讀死書」的窠臼,但在課程總時數的限制下犧牲了為學生厚植基礎學力的機會,而在基礎不穩的情況下談知識的應用,更是容易流為空談和自我滿足。
雖然新課綱中可以看到許多理想的影子與美好願景的投射,但對於理想與台灣現行教育環境之間的結合仍是相當斷裂的。
以選修課的設計為例,美國的高中課程同樣也有著大量的選修課,內容包括了工科實作、音樂、美術、運動等五花八門的內容,藉此讓學生自由選擇以實現適性發展,聽起來跟新課綱想嘗試的方向很類似,
但不同的是,台灣的教育環境已將各類發展早早分流了,例如體育有專門的體保路線,工商科目實作、餐飲觀光等則是分在高職體系中,因此台灣的普通高中生十有八九都是會選擇繼續朝大學升學的路線前進,學生之間的歧異性沒有那麼高。
雖然政府部門在推行新課綱應也有考慮到這點,將普通高中的選修定義為加深加廣課程,不若美國那般包山包海,而是多將內容為設計為學科的延伸,但在此設計下,「選修」的這個名目就顯得有點華而不實了,反而更像是分別針對一二三類組各自設計的套裝課程。
筆者認為,既然在繞了一圈後還是回到以學科內容為核心的設計,那就應該做的更完善些,讓各主要學科有足夠的教學時數,並捨棄掉一些實質意義較小的課程設計,最後再重新考量升學考試的採計方式,優先考慮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打底,在未來進入大學以上的學習階段時,學生才更有學習之外的餘裕去思考跟研究應用的問題,而在那時,已有相當專業知能的學生所考慮的應用和素養問題才會更有實際效益。
以上是關於新制下普通高中高中生的升學議題的初步探討,礙於單篇文章篇幅有限,本文將主要焦點擺在前日引起討論的高三生程度問題上,但高中生的學習表現只是新課綱施行後影響的其中一個面向,其影響既深且廣,除此之外還包括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學習歷程檔案必要性等問題也都值得我們持續深入關心。
本文寫作時間點為2022/6/1
資料來源:聯合報、商周、親子天下、108課綱資訊網、天下雜誌、許雅惠Facebook
圖片來源:108課綱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