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kaka的育兒星球|親子創作|寶寶副食品(@mikaka_love)】
繼上篇之後,終於把料理酒系列寫到一段落,這篇貼文主要是整理給對酒精有疑慮的媽咪參考,關於寶寶飲食中的料理酒,必須知道的7件事。

醫學相關的資料來源有台大醫院電子報、黑眼圈奶爸 Dr. 徐嘉賢醫師 @drblackeye、阿包醫生 @dr.wubow。
此外也有參考在日本生活過的媽媽朋友經驗,而料理的部分來自我個人經驗。
最後一樣有請營養師朋友幫我過目校正。
酒精對寶寶的危害
寶寶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短期攝取過量酒精可能會引起頭暈、嘔吐、精神不濟,嚴重會造成癲癇、昏迷。
長期接觸酒精,會影響自我控制能力、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佳、大腦發展受損、生殖器病變等傷害,日後對酒精的成癮性、罹癌風險也會大幅提高。

酒精煮過會揮發?
經美國農藥部實驗結果,含酒料理經烹煮後,酒精幾乎不會完全揮發。
沒有酒味不代表沒有酒精,常常讓幼童吃這些含酒料理,長久下來恐造成傷害。

一點點酒沒關係?
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不可能百分百掌控寶寶的飲食,總是會有無法避免、無法選擇的外食,或者即使我很小心了,也可能會有我不知情的食安問題等等。
所以我寧可把「吃一點點沒關係」的扣打用在不可抗力的狀況,而我可掌控的範圍內盡量嚴格把關。

幾歲才能解禁呢?
國人習慣以酒入菜,無所不在的酒精讓爸媽們戰戰兢兢,寶寶只能另外備餐,這樣小心翼翼的日子要持續到何時呢?
答案是:5歲。
嬰幼兒肝臟中的「代謝酶活性」尚未成熟,對酒精的代謝、排毒功能有限,等到5歲後,肝臟慢慢成熟,此時料理用酒的限制才能稍微放寬。

日本的寶寶料理可以加少許酒?!
日本網站上看到寶寶副食品食譜的分享中,常常看到料理酒的蹤跡,因為味醂是日本料理中常見的調味料,正統味醂是被歸類為酒的,因此日本一歲後的寶寶食物中,也會使用料理酒。
當然並不鼓勵在寶寶料理中加酒,即使日本也是建議少量添加,並且在食物一開始烹煮時就加入,盡量讓酒精揮發。

料理不加酒的去腥方法
1. 挑選新鮮的肉品來做料理。
2. 料理前將肉先川燙過,或者把肉的水分炒出來並炒乾,那是腥味的來源喔。
3. 使用天然辛香料,例如:蔥、薑、蒜頭、洋蔥、檸檬入菜,不但去腥,也能增加食物風味與營養。

親子共食的烹飪技巧
隨著寶寶成長,親子共食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除了使用上述不加酒的去腥方法來烹調,偶爾大人想吃幼兒不宜的重口味料理時,也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備餐。
1. 一起備料,分開料理
例如今天打算煮三杯雞,在備料階段可以先將寶寶吃的雞肉取出來,再取幾片薑片,就可以用電鍋煮一份寶寶雞湯,不用再另外備料煮寶寶的餐點。

2. 一起料理,分開調味
例如今天打算做麻婆豆腐,一開始先將絞肉炒熟,再加入蒜末、薑末炒出香氣,簡單用鹽巴與胡椒粉調味後,就可以先將寶寶要吃的份量取出來,這個炒肉末其實就超香超下飯的了!

本文節錄自【Mikaka的育兒星球|親子創作|寶寶副食品(@mikaka_love)】,授權刊登,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原文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