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每次都這樣?!」「哎呀!你不懂啦!」這是不是經常出現在你家的台詞呢?爸媽與孩子每天上演著你追我跑的的戲碼,卻苦於不知道該如何終結這段「虐戀」。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長 譚慧蘭,是教育心理學專家,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教你如何跟孩子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是什麼身分?
譚慧蘭用了「心理學家Berne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裡的PAC理論來解釋親子間的溝通狀態。根據理論,人的自我狀態可以分為三種: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ren),在面對不同的情境跟對象時,每個人都可能在這三種狀態之間轉換。
- 父母(P):因為早期經驗,影響自己的行為、態度、思考模式,分成關懷型和控制型。關懷型父母會習慣照顧人,例如:「你看起來很不舒服耶,還好嗎?」;控制型父母會以質問、批評、教育的方式,告訴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例如:「你為什麼不這樣做?!你應該要這樣!」
- 成人(A):憑過去經驗客觀分析事實,理解他人想法,做出理智適當的應對,就事論事,不情緒化,例如:「根據我的經驗,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做會比較好。」、「我的想法是…」,並且協調父母狀態與兒童狀態的活動。
- 兒童(C):像兒童一樣,衝動行事,忽略現實原則,是最原始的反應,分為自由型、叛逆型、順從型。自由型會自由展現自我意願,也很容易快樂,例如:「我想吃這個!」;順從型習慣順從他人建議,例如:「你說什麼就什麼吧。」;叛逆型會賭氣,什麼都說不要,例如:「我不喜歡這個!」、「不知道啦!」
要怎麼運用這些理論來改善親子關係呢?我們來實際演練一下。
到底誰是小孩?
現在我們想像一下,今天你煮了一桌好菜,其中有一道紅蘿蔔炒蛋,結果孩子把碗裡的紅蘿蔔全部挑掉,「我不要吃紅蘿蔔!」這時候你的反應會怎樣呢?
反應一、兒童–兒童(幼稚 vs. 幼稚)

孩子拋出最原始的內在需「球」,我們就像孩子的敵人一樣,下意識地以本能的球拍回擊,卻忘記自己是父母、成人的身分。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長譚慧蘭說,當我們生氣時,常常會忽略現實原則,我們雖然是父母的身分,看似用著父母的口吻,但我們卻跟孩子一樣是「兒童」的狀態,說著「兒童」的話語,而沒有意識到該回應、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與其吵到一發不可收拾,不如在現實狀況允許下,滿足孩子吧!
反應二、兒童–父母(幼稚 vs. 權威)

這時候,還有一類爸媽,用「權威」給孩子一記過肩摔,壓制在地,表面上是爸媽勝,但我們在孩子心裡可能已經「大輸特輸」了。
我們會習慣性用過往經驗,直覺做出符合社會期待價值、符合文化養成所學習的反應,並且用限制、控制的口吻,命令孩子應該吃紅蘿蔔,因為我煮得很辛苦、我是你爸媽、你得聽我的。
這樣的溝通方式,的確可以讓孩子服從,快速解決問題,但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想與爸媽溝通,因為他知道,不管講什麼,爸媽都會直覺反駁他,孩子長期接受負面回饋,所以放棄與爸媽溝通。
想想你跟孩子之間,是不是很常出現「我講幾百句,你都只會說個…『喔』」,這時候我們說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
當我們與孩子以「兒童–兒童」、「兒童–父母」的模式溝通,雖然能將對話一直延續下去,但你確定這是「有用」的對話嗎?No,這並不能實際解決問題。
面對孩子提出的需求,譚慧蘭說,我們應該要以「成人」的狀態去溝通,記得,父母親也要自我照顧,學會提升情緒品質,才能有效處理問題。
情緒品質好的人就不會生氣嗎?會,他們一樣會本能地生氣,但他們能夠選擇生氣之後,要用什麼行為去處理問題。情緒品質好的爸媽,第一步,會先意識到自己生氣了,允許自己生氣後,選擇更有智慧的方式處理情緒、跟孩子的問題,不會用情緒去跟孩子「直球對決」。
再次回到紅蘿蔔事件,當孩子用最原始的情緒反應說出「我不要吃紅蘿蔔!」,我們可以選擇以「成人」的狀態應對,下面來試試看成人會怎麼巧妙處理問題吧!

「成人」爸媽一樣會生氣,但他們會停下來,深呼吸,冷靜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情緒。
重點來囉!邀請孩子:「說說你為什麼不喜歡紅蘿蔔?」引導他也以成人狀態說出想法,接著,爸媽就可以提出客觀意見:「但我覺得紅蘿蔔對眼睛很好,我們要不要試著吃吃看呢?」
譚慧蘭所長提及,跟孩子以成人狀態溝通,能增加成功解決問題的機會,也能藉此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即便有時候這樣的溝通模式下,孩子不會瞬間進入「成人」狀態(也就是說,很會溝通的爸媽,有可能遇到的是哭鬧型的孩子),但我們有機會站在他身旁,陪他長大,而不是站在對立面,從此阻隔了溝通、也疏離了情感。
嘴巴閉閉–聽孩子說
當然,很少爸媽是情緒控管大師,「生氣當下馬上就要我用成人狀態溝通,有點難欸……」不用緊張,蛹之生心理諮商所長譚慧蘭說,當你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的時候,不妨就先「閉嘴」,不用急著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先聽聽看孩子想說什麼,鼓勵孩子多說多思考。
溝通是「雙向」的,在你花很多口舌企圖讓孩子聽話時,試試,先問孩子想要的是什麼?關上自己的嘴巴,打開耳朵,或許會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參考書目: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2021,《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