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台中市某高中生墜樓,事發前疑似是上課玩手機,被要求寫檢討書。
3/27,新北市某小學生墜樓,事發前疑似是上學前玩手機被媽媽指責。
最近憾事頻傳,孩子的「手機、網路使用問題」成為父母、師長與孩子間的衝突導火線,這幾乎是所有爸媽、師長的難題,該如何解?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的林于雅諮商心理師,以實務經驗建議師長面對孩子使用3c用品不當時,該如何溝通、解決。

當網路暢行無礙時,孩子會不會只用網路溝通了?
「警察先生,我的孩子上交友網站跟網友發生關係了,他才14歲!」
「我媽媽不給我零用錢買遊戲點數,我們大吵一架後我故意離家出走,學校老師以為我發生家暴了!」
「老師,我的孩子沉迷網路!」
網路世代的孩子使用網路年齡下降是許多父母的隱憂。實務經驗中,許多來諮詢孩子使用網路問題的父母更是常問:「我的孩子只是在網路上跟人萍水相逢,為什麼說出(遭遇)現實世界中罵不出來的字眼,根本想不到會是他做(遇到)的事情?!」
「反正那可以上網就找到了!不用太認真找課本」
「只是鍵盤打幾個字而已」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最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使用網路說著「我的孩子生活真懶散只有網路上才一條龍」、「孩子都會被網路上別人怎麼回應他影響心情」,孩子的生活密切依賴網路,並輕易受到網路中的文字煽動情緒,未成年的孩子該如何教他們正確上網,更是新世代重要的教養資訊!

面對網路浪潮必定侵門踏戶而來,孩子與網路共生共存
電腦是在1945年發明出來,現在的孩子在成長階段甚至不記得沒有網路的回憶,當提到要吃甚麼、玩什甚麼,孩子第一句話通常都是「我Google看看!」
因此,當大人要禁止孩子使用網路,或是要孩子走出網路世界找真實朋友時,以過往的經驗對孩子來說並不具備誘因,加上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讓青少年強迫式適應線上上課,「父母跟孩子爭奪家中使用網路的控制權」得微調為「如何幫助孩子在網路世界中不迷惘」。

我曾與一位11歲的當事人小明(化名)諮商,也與他的家庭成員一同討論孩子的學習、生活情形與心理狀態,小明的父親是台商,長年在上海工作,小明爸爸總是透過網路跟孩子視訊討論生活所需以及教養孩子。
當小明爸爸接到學校老師通知,小明因為沉迷網路遊戲使得學業表現下滑,希望小明爸爸能與媽媽討論可以切斷網路使用,對於小明家人來說陷入兩難,畢竟網路對他們家而言似乎不只是虛擬的需求,還有實際生活安排、家人連結的需要啊!
當事人小明一家人面臨的問題是:「小明因為網路使用習慣不佳,而導致時間管理不當影響課業」。
小明父母親開放讓小明使用網路,沒有時間限制,是希望:親子有事能即時溝通、視訊,卻沒料到孩子玩網路的遊戲多過於親子互動了。
這時候,會建議父母可以問小明:「怎麼會花那麼多時間在網路遊戲當中?遊戲會吸引小明的誘惑關鍵是甚麼?」
藉著討論讓責備轉變為溝通,「我想要上網跟朋友玩團隊作戰」、「上課很無聊就想上網」等等…得到答案的父母,知道孩子迷網的原因,也能試著與孩子討論出其他替代滿足的方式。
網路世代的教養觀念,該如何更新呢?
藉著小明一家人諮商的討論,小明與家人都認為應該調整「對於要使用網路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網路習慣」,於是我根據實務上如何「正確使用網路」與「不使用(離線)網路」,建議可以將網路使用習慣調整如下。
(一)使用網路與管理的問題:
首先,許多青少年階段的父母會為難的困境是:對孩子使用網路要管甚麼?管了會有用嗎?
未成年的孩子使用網路是令人擔心的。
因此,Facebook跟Instagram註冊帳號必須年滿13歲,現在國一以下的孩子,照理來說應該不能在Instagram上傳照片;社群網站如此規定的意義是:不希望孩子在還沒有足夠成熟能力前,太快沉迷在網路世界。
身為家長在孩子的使用規則首要前提,就是得讓孩子「學習安全上網」。

過去與家長談論孩子使用網路的實務經驗中,家長們最常憂心的問題包括:孩子被網路控制無法自律、網路的訊息太混亂孩子難以分辨,以及孩子上網交友衍伸的隱私問題等等。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顯示:數位網路世界中的素養是家長必備的教養法寶,孩子需要從生活中學習關於上網的「知識」、「態度」「技巧」。
我彙整提供一些專家學者的建議,也讓各位讀者家長參考。
澳洲頂尖安全顧問中心蘇珊麥可林(Susan Mclean)提到:「『數位足跡』是所有人都必須建立的重要觀念」。
此外,關於網路安全重要的議題包括:
.尊重與責任:以負責任的態度使用網路,並且能在網路上不傷害任何人。
.網路是公共空間、紀錄無法完全刪除:要注意個人的網路隱私與網路數位軌跡(包含個人密碼)的安全,因此網路匿名是不可能的。
.網路行為也決定自己是誰:學習網路禮儀與現實生活中的禮儀一樣重要。
.切勿分享密碼:讓孩子知道與同儕分享密碼的風險。

.沒有絕對安全的應用程式與網站:只有懂得自我保護的使用者。
.在網路上每個人都可能變成任何人:網路的匿名性讓人容易撒謊及隱藏自己,在網路上會遇到的人不一定跟現實生活一樣。
.網路世界也受法律約束:在現實生活中違法的事情,在網路中也多半是違法的。
(整理自:蘇珊麥可林(2022)《網路失控:情色勒索、網路霸凌、遊戲成癮無所不在!孩子的安全誰來顧?》)
常常都只是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或是給出某種限制而已,而沒有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前述提到的故事中,小明的親子衝突常多來自父母的禁止讓孩子解讀成不被理解。
針對上述關於保護孩子使用網路安全性的問題,父母可以思考的問題:
1. 我跟孩子討論網路安全時,最擔心的事情?
由此問題延伸,父母把擔心的心意轉化為「關心」的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心意。
孩子「願意聆聽」父母的心意,在網路使用有疑慮時,自然會提升與父母討論的意願。
許多父母常跟我分享:「孩子上網被騙了,怎麼辦?」這些擔心透露天下父母心。
實務上,我會鼓勵父母學習將擔心口語化成描述文,對著孩子談論引發擔心的「資訊」,例如:「這個網站看起來不對勁?」或是「這個連結好像要一直輸入我的資料跟要我下載他的程式,最後就要錢了!」

2.我與孩子制定網路使用規則時,最挑戰的部分是甚麼?
當父母覺得挑戰棘手的時候,在親子互動時刻必須找到彼此都能互相尊重的立場,例如:當父母希望孩子尊重自己、為使用網路的行為負責,那麼父母以身作則的示範、舉例(建議經驗分享更好)更是重要。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不希望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失序的行為,那麼就也不要在網路上出現。
基於此原則,提供實務上的心得與建議如下:
1.親子保持連線:
(1)孩子與你之間能夠談得上的網路話題,你們能夠因此話題延續到現實生活中。
(2)父母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遵守網路使用時間與規定,代表「自律與陪伴」,把下線的時間放在彼此身上。

2.讓孩子與生活保持連結:
(1)鼓勵任何孩子發展不需要電腦的興趣:讓孩子學習找到同好、接觸不同社團與社交活動。
例如:孩子喜歡參與運動賽事討論,可以安排實際觀看球賽,或是當孩子喜歡網路遊戲則容易缺乏實際社交,生活中則更需要實際的社交活動。
(2)留心當孩子使用網路的問題徵兆:了解孩子躲進網路遊戲的原因是甚麼?孩子在網路上的心情起伏大、發生甚麼困難?
當父母能表達關懷孩子,這樣的親子關係品質,必然勝過於指責孩子的親子衝突。
當家有青少年時,父母的情緒穩定性一定也會受到大考驗!
身為數位時代的公民,常常需要盯著螢幕看,我遇過父母抱怨著:「孩子和3C相處的時間都比我久。」
當失衡的網路世界取代了親子時間、影響身心穩定,我會建議許多父母:「關機,關心自己與孩子」
在網路世代中最重要的是穩定親子關係,將其當作孩子在變化莫測的網路世界中最佳後盾,父母能陪伴孩子一起面對網路世代挑戰,對孩子成長來說是最寶貴的!
參考書目:
《戰勝網路成癮:找回迷失在虛擬世界的孩子》ISBN:9786269539796
《網路失控:情色勒索、網路霸凌、遊戲成癮無所不在!孩子的安全誰來顧?》ISBN:9789869845182
《數位世界的孩子》ISBN:9789575033842
Jean Twenge, iGen: Why Today’s Super 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 (New York: Atria Book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