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110年0~24歲,每十萬人口約有4.7人死於自殺/自傷,相比於前一年,上升3.7%。
其中,12~17歲的青少年,死因第3位就是自殺/自傷。
並且,更讓人擔憂的是110年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國中生、四分之一的高中生在過去一年,曾經認真考慮過結束生命。
最近,台灣師範大學開放學生可請「心理假」,引起社會大眾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討論。
其實,台灣的心理假設置由中山大學開始,接著實踐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師範大學都相繼響應。
大學生可以請心理假,那麼國高中生可不可以呢?教育部目前正在研擬中。
而當大人擔心心理假會讓不成熟的孩子濫用之前,我們不妨深思一下,國高中生為何有心理假的需求?
你知道我們的孩子,其實不開心嗎?
關於國高中生的壓力狀況及困擾原因,今年兒福聯盟發起調查,題目包含「過去這一周內我覺得自己:很難平靜下來,敏感易怒、焦躁不安、很難放鬆、每天耗費很多精神」等共七題。

上述數據、兩張圖表都能看出,國高中生的心理壓力並非大人們所能想像的,在從樓頂落下前,一定非常希望能被接住。
因此,心理假對於高中以下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根救命繩。
心理假可以拉住邊緣孩子嗎?
行政院兒權小組兒少委員、台南二中學生梁朝勛提出「心理健康假」,他說國中時看到很多同學因為心理壓力而自傷,他開始意識到,「為什麼現在的輔導制度接不住學生?」
他認為,透過設立心理假,可以讓沒那麼嚴重,但卻想求救的孩子有勇氣說出難處,讓大人們知道該如何協助他們。

不過,針對心理假,學生、師長、社會大眾有話要說。
Elaine蒐集了社群上對於高中以下開放心理假的反應,不少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抗壓性太低了、哪來這麼多心理問題、會不會以後只要心情不好就隨便請假啊…。
也有家長提出擔心,孩子情緒不穩、甚至有自傷傾向,萬一讓他離開校園,會不會發生憾事呢?
學生則認為,有些心理問題並非請幾天假就能改善,重要的是改善輔導制度,而且請假後回到學校,能否補上進度又是一大問題。
更重要的是,有些學生認為,當跟爸媽坦白煩惱、心理狀況,就會被回覆:「大家也都這樣啊!」「爸媽小時候比你更不好過,也沒有怎麼樣啊?」
以上反應都顯示出,台灣現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足,世代之間並不理解,學校要落實幫助需要的孩子,恐怕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

台灣可以怎麼做?
如果心理假勢在必行,那麼該如何請假、證明?如何防止被濫用?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兒少委員梁朝勛的想法,心理健康假無須附上就醫證明,高中不用取得家長同意,並比照病假、生理假,不會影響成績、畢業審查。
請假機制則可以參考目前通過心理假的五所大學:
學校 | 假名 | 天數限制 | 是否需檢附證明 | 校方處理措施 |
中山大學 | 心理不適假 | 無上限 | x | 達3天以上,校方主動通知導師關懷 |
實踐大學 | 心理不適假 | 每學期至多3天 | x | 滿3天,校方主動通知導師關懷 |
成功大學 | 心理調適假 | 每學期至多5天 | 如請假連續3天以上,須附醫院或輔導機構證明 | 達2天,通知導師關懷 |
政治大學 | 心理健康假 | 每學期至多5天 | 如請假達3天以上,則須附醫院或輔導機構證明、藥單、求助紀錄、重大變故證明皆可 | 達3天以上,校方啟動關懷機制 |
臺灣師範大學 | 心理假 | 每學期至多5天 | x |
連續3天以上,校方視學生 |
日前通過心理假的台師大,學生透過線上請假系統送出假單後,會跳出關懷訊息,也會收到學務處的信件,信中建議學生可以在心理假期間可以如何調適,並提供專業協助管道的聯絡方式。


「天數限制」能防止學生濫用心理假,並且中山大學心理不適假提案人林玟圻說,濫用的前提是,學生知道他能用這個管道請假、且願意使用,所以最終還是得回到「健全心理健康教育」。
台師大心輔系教授王麗斐說,社會觀念必須跟上,要對孩子心理問題有友善的態度,才不會導致歧視、汙名化。
並透過教育,加強孩子對自我狀態的覺察,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請假,才不會有濫用的問題,學校也可以透過此制度,主動關懷學生。
至於請假後,孩子安全問題,美國臨床心理師Mary Alvord說,如果孩子跟你說他生病了,身為爸媽的你應該不會說,「那你待在家好了」,而是會帶孩子去看醫生。
同樣,當孩子說他心情很不好,你不會放任他在家裡打整天電動,理想上我們應該要帶他尋求專業協助,才是心理假的真正意義。

編輯的話
在整理資料時,Elaine發現即使近幾年,學校大力推動心理教育,社會仍對於「心理問題」、「精神疾病」…等有許多偏見。
就連我大學就讀心理系時,也曾經從身邊同學口中聽到「你不開心不要跟別人講,沒有人想聽。」、「我們也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就你不能解決?」
我認為,心理假能告訴一隻腳已經在樓頂邊緣的孩子,你其實是可以休息一下的。
此外,也能給周遭一個提醒:「我需要幫助。」
常見一個比喻:「身體會生病,心理也會生病。」
當聽到有人請病假時,我們都會關心、照顧、體諒,心理假的目標也希望能如此,社會能夠互相理解、支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