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實踐大學、政大、成大之前通過新的請假規定,學生可以請「心理不適假」。現在,台師大也宣布跟進,不需證明就可請心理不適假。
「心裡不適假」成為校園最夯的討論話題,這幾年校園內,自殺自傷事件大增,例如10月底傳出多名大學生自殺,讓人不禁想問:「我們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近3年24歲以下自殺率總和高於9%,相當於每一千人中就有九十位兒童與青少年自殺,14歲以下的自殺通報人數,也在3年間成長了3倍,15~24歲成長了2倍。
法律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根據目前《學生輔導法》,專科以上學校每滿1200位學生,應該設置專業輔導人員1人,高中班數十二班設置1人,國中班數十五班設置1人,小學班數二十四班設置1人。看似充足,但因為人力吃緊、業務量變多,實際上許多學校的現況離法規需求還很遙遠,如果學生需要心理諮商,抱歉,一個月後再來吧!
很多大專院校也沒有提供心理急診,因此,當學生需要緊急心理協助時,最快也必須等上一、兩個禮拜,才能開始初談。
校內資源無法及時幫助學生,學生的心理問題只能藏心底,最後走上自殺的路。
另外,許多學校的諮商場所設置行政大樓、教學大樓,非常不隱密,學生很常擔心「萬一我進去諮商,被大家看到了,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
所以學生不敢踏進諮商場所,不敢預約心理諮商,時間一久,心理問題越積越多,卻無法解決。
課本上沒教的心理教育
台灣教育通常把重點放在學科教育上,卻忽略心理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根據董氏基金會,107年針對台灣六都國高中生的調查,「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的青少年僅佔13.3%,但會因為情緒問題,求助輔導老師的學生只有非常稀少的1%。
當孩子提出心情不好,需要師長幫忙時,我們往往認為「這沒什麼」「抗壓性不夠」「不夠認真讀書才會想這些有的沒的」,但卻忽視了孩子也跟我們一樣,會有心理問題,一樣重要且需要被解決。
「大人們的忽視,導致孩子也對心理健康問題不在意、不了解。」
當孩子想求助輔導老師時,需要鼓起勇氣才能踏入,對孩子來說,因為心情不好,跑去找老師,回到班上後,可能被同學用異樣的眼光看待。
甚至在短暫的下課十分鐘,要拒絕一起上廁所、打球的邀約,去輔導室,也會讓孩子倍感壓力。
另外,在填寫霸凌、自殺相關調查表時,很多孩子會選擇隱瞞,因為如果照實填寫,就會被老師「特別關注」,為學業上、同學關係間帶來更多麻煩。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寫到,曾經有一位國中教師抱怨,現在孩子不夠獨立,「以前我們唸書時都是接受高壓式的教育,不也好好的?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問題這麼多?」
陳志恆指出,過去的孩子不是沒困擾、沒狀況,而是沒被辨識出來,或是不被當一回事,當孩子有困擾,常被學校視為「不乖、異類」,得到的不是幫助,而是處罰。
而且在學校因心理狀態不佳,導致課業落後的孩子,最終會被學校勸退,在整個學校體制中被淘汰,所以為了在這樣嚴格的環境中存活下來,過去的孩子被迫假裝沒事。時代變遷,陳志恆認為,現在的孩子不同於過去,他們有更多的不安、焦慮,生涯發展也充滿不確定性、可能性,所以當我們還是用過去的標準衡量問題時,就會讓孩子很難被同理,更加不敢求助大人。
心裡面生病了也可以請假
為了讓孩子能夠以更好的心理狀態上學,美國奧勒岡州通過「心理健康假」,當孩子覺得壓力大、憂鬱時,每3個月可以請最多5次的「心理健康假」,好好抒發情緒、沉澱心情,不用以逃學或翹課來緩解心情。
美國其他州也推動心理健康週,加強校園內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孩子,當心情不好,或是想求助師長的時候,要勇敢大聲說。
先前台灣的中山大學及實踐大學也通過新的請假規定,學生可以請「心理不適假」,不需要證明,不限次數。
中山大學學務長楊靜利說,如果學生請心理假過多,校方會通報導師,介入關心,如果狀況仍未改善,才會再向上通報諮商中心,希望可以讓每位學生的心理問題都能被接住。
以現行請假制度來說,請病假是不受限制,也能受到尊重的,既然身體不舒服是能被接受的,那麼「心裡面不舒服」是不是也應該被接受呢?
如前段提到的,當輔導諮商資源不足的時候,孩子的問題無法被及時解決,還得承擔課業壓力,更加喘不過氣。
如果可以申請心理不適假,那麼就能讓孩子短暫逃離學校這個壓力場所,並且透過這個機制,教師可以提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就能更快地解決問題。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問,「如果開放心理不適假,那麼以後孩子只要一點點心情不好,是不是就可以隨便請假?」
中山大學109學年度學生事務會議委員林玟圻在獨立評論中舉例,女性提出生理假時,不需要提出證明,他人也不會特意詢問生理狀況。
實施多年以來,都沒有發生生理假被濫用的情形,反而保障了女性的工作權、受教權。
同樣地面對心理不適假,師長不需要也不應該過問孩子,本來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就都不一樣,如果要求提出證明,是非常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所以身為師長,應該同理孩子,如果需要評估請假理由,應該由專業心輔人員評估。
此外,如果擔心孩子請假是為了逃學翹課的話,或許我們也可以思考,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課業壓力過大或是人際出了問題呢?
中山大學開出心理不適假的第一槍,其他大專院校也計畫跟進,教育部國教署也規劃,要將心理不適假推至高中以下。
希望透過請假制度的設立,以及政府和學校對輔導資源、人力的改善,能夠讓我們孩子的心理需求越來越被重視,也能減少自殺自傷的憾事。
參考資料:
陳志恆,2015,〈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的孩子很有事?〉
林玟圻,2021,〈【投書】正視憂鬱這件事,讓「心理假」從大學開始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