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委屈、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一開始是中國大陸年輕人網路流行用語,這股風潮也曾吹到台灣。
一句話造成如此流行,應該是讀者感受到了共鳴,覺得心聲被理解。
其實在中文裡描述類似心境的成語不少,例如:有苦難言、難言之隱、啞巴吃黃連…等。我認為這句話值得玩味得原因是特別的主詞:寶寶。

寶寶是誰?就是我自己。
用第三人稱來指稱自己,這裡巧妙運用了心理學中「心理位移」的概念,也就是同樣的事件,藉由轉換稱謂,改變視角與敘事立場,形成距離及帶入感。
這種模糊性創造不同的感受。
讀者不妨試試看「我心裡苦,但我不說」以及「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這兩個句子慢慢讀個幾遍,或者唸出聲音,是否有不一樣的感受呢?
還沒有準備好長大的寶寶
沒有人一夜長大,在我們開始發展自我認同,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與定位之前,每個人都是小嬰兒,也都是父母眼中的寶寶。
值得思考的是,當一個世代的青少年族群,選擇「寶寶」這類較為童稚、可愛的象徵,來指稱自己,很可能是有時代意義的。

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集體無意識」概念。或許可以反映出這個時代年輕人的一種「巨嬰」的心理感受:身體生理雖然已經漸漸成熟,但心裡感受到自己像是個嬰兒狀態,還沒有準備好長大,這個寶寶感受到無能、無力與受苦,但沒有說出口。
父母當然也感受到孩子的無力與痛苦,但是想要伸出援手幫忙時,卻常常吃閉門羹,甚至造成雙方的對立與衝突。
青少年像是蛤蠣,夠熟就會打開心房
我在諮商室裡經常遇到焦慮的父母,他們都很想知道小時候繞在身邊嘰嘰喳喳的孩子,為何到了青少年時期開始不想說話?
有個母親心疼自責:「直到開家長會,我才知道孩子每天謊稱胃痛而不上學,其實是因為被班上同學欺負。她為什麼不和我說?」
也有個爸爸哀怨地:「孩子借錢去買遊戲點數,他需要錢為什麼不跟我說?」
「你為什麼不說?」
「為什麼不早點說?」
「為什麼不願意告訴我?」
父母感覺和小孩的心理鴻溝愈來愈遠,只能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明明知道很難有答案,卻又期待下一次會有結果。

與青少年相處,有時很考驗耐心,需要多一點時間與醞釀。要找到「時機點」才能談心。
他們就像是剛從冰箱冷凍庫拿出來的蛤蠣,當環境溫度不夠熱,關係不夠熟只能看到冷冰冰的外在。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確認彼此關係夠安全了,才會慢慢打開堅硬的外殼,露出心裡脆弱柔軟的那一面。
心裡苦,為什麼不說?
還記得有個青少女在學校人際關係出了狀況,非常關心孩子狀況的媽媽,總是在接她放學回家的路上「母女談心」。
如果孩子不講,媽媽急了,脫口經典台詞「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用這個態度?」。
還記得她表情委屈:「為什麼我一定要跟我媽談?她只會講道理,難道她想談我就要跟她說嗎?」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與孩子關係的建立急不得,千萬不要以愛之名,強迫孩子開口。
如此一來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像是被「逼供」,就算勉強說了事情,也很有可能只是為了敷衍而講出的虛假場面話。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想談,不說的理由可能有很多種,需要父母在一旁仔細慢慢觀察。
根據我的經驗,孩子最常見不說的原因是「不知道怎麼說」,因為情緒敏感度與表達能力都還在發展,只覺得心理「悶悶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更不可能表達真正需求,因此每次問他都是回答:「還好、沒事、不要煩我」。
這時父母第一步是同理孩子這種「有苦說不出」的難受,接著可能需要多一點好奇,幫助他/她核對不同的字句或語言,貼近孩子的狀況。
畢竟人的心情除了喜怒哀懼(表層情緒),還有後悔、羞愧、不公平、擔心、緊張、羨慕、嫉妒……等。
這些情緒往往像是毛線一般捲在一起,若是能夠幫助孩子疏通情緒語言的管道,則可以幫助關係的建立。

父母可以透過「心態、工具、環境」三個面向,檢視自己和孩子的溝通品質。
心態:
在與孩子溝通時,持續保持開放的好奇心,這是一種「我想多了解你」的態度,中立沒有偏見。
先聽懂孩子的心情,再來理解事情。在正確的心態下,孩子多半更願意敞開心胸分享心事。
工具:
找到「適合孩子」表達情緒的管道:如果孩子不太喜歡口語表達,可以嘗試其他方式,例如書寫、繪畫、沙盤、藝術等,讓孩子能夠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
環境:
建立一個開放、尊重、信任和支持的溝通環境,能夠讓孩子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例如,選擇一個舒適的地方、避免干擾和打斷,以及適當的時間等。
這三個面向缺一不可,只要能夠掌握大方向,就會有好結果。
最後,親子關係的建立裡有個準則:「慢慢來,比較快」。
愈是有耐心地觀察理解,反而能夠比較能夠看出孩子真實的狀態。
祝福每個家中有寶寶的父母,都能夠「寶寶心裡話,願意大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