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中,有一篇叫做《茉莉的最後一天》,主角茉莉是北一女的學生,看似是爸媽最愛的資優生,卻因為媽媽一步步地逼迫、打擊、情緒勒索,最後跳樓自殺。
看完後,大家都很心疼茉莉,但,茉莉不僅存在於電視劇中,你、我,都是茉莉。

人生勝利組養成公式
「醫科保證班」「滿級分xx人」斗大的標語掛在升學補習班門口,不少學生和家長從國小就努力準備上好國中,為什麼?
因為優秀嚴格的國中教育,就能進入第一志願高中,之後可以就讀頂尖大學,最後有個人人稱羨的好工作,簡直一套人生勝利組的公式!
但,這些學生真的都是「自願自發」進入好學校、補習班嗎?真的都是以「當醫生」做為人生志向嗎?
以筆者的天才朋友(衛道高中學生)為例,本來計畫要報考化學系,終身致力於改善人類生活。
但是,有個聰明絕頂的腦袋,就註定無法擁有自己的選擇,媽媽逼他必須報考醫學系,我永遠記得他一臉失落地說:「為什麼75級分就只能當醫生呢?」
那一刻,彷彿是小孩被強迫必須把最喜歡的玩具丟得遠遠地,永遠無法找回。
筆者的經驗則是,從小五就開始為了上私立國中而補習,不論風雨、假日,都得去補習班報到,偶爾讀書累了,我會拿出最愛的言情小說看一下,但卻被補習班老師酸:「你這樣看小說是考不上私中的啦!」
我不懂,在這個年紀,看點小說怎麼了?至於嗎?
後來還是考上私中,以為終於結束地獄了,才發現我進入的是更恐怖的地獄,每天被逼著讀書、拿高分,國中是如此,高中更是。
我曾經問媽媽:「為什麼要一直逼我讀書?」媽媽回:「因為發現你有點資質,所以逼逼看,可不可以有一番成就。」
我們都是因為聰明(或是稍微有點聰明),所以被社會、爸媽強行塞入到人生勝利組的公式。
可是,有誰來問問我們的「想法」嗎?
以愛為名的虐待
之前日本有個新名詞「教育虐待」,青山大學教育科學教授古莊純一在《自我肯定感:父母給孩子最棒的禮物》中提出,教育虐待是指父母不顧孩子的意願,對孩子施加有害的教育方式,或是強迫他學習超過他能忍受的範圍,過度干涉他的的生涯發展、成績。
有的時候,爸媽還會因為教育,對孩子破口大罵、體罰等等。
相信很多爸媽都說過「我是為你好,聽我的就對了!」「不聽我的,你將來會後悔!」「為什麼這麼簡單,還考這麼爛!」
古莊純一說,這樣的言語,會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缺少獨立思考的機會,最後他會失去屬於自己的人生。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教育虐待,或許有點沉重,但現在改變還不遲啊!以下幾個步驟,告訴爸媽如何將愛以正確的方式表現。
STEP.1 爸媽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李佳燕醫師在IOH採訪說,爸媽需要意識到「孩子跟自己是不一樣的」。
孩子只是自己生下來的,但他是獨立的個體,有自由意志,他沒有義務要完成爸媽的期待、補償爸媽。
所以,爸媽應該先意識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STEP.2 建立「平等的對話」
想想,我們在和小朋友說話時,是不是都會蹲下,跟他們建立平等的視線說話呢?
和自己的孩子對話時,盡量不要以「爸媽 vs. 孩子」的方式,而是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樣就能更完整地聽到他的聲音。
STEP.3 適度表達自己的觀點
爸媽擁有比孩子更多的社會經驗、資源,或許能提供不同於孩子的意見。
台大經濟系林明仁主任在IOH採訪中提出,爸媽會想管教孩子,但孩子不一定買單。
所以與其「下指令」,不如「展示」自己看到的社會,讓他自己評估、思考。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自身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由你而來到這個世界,
但不是因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紀伯倫 《弓與箭》
爸媽的愛與用心,如果以溫和、適當的方式表現,或許身為孩子的我們,就能更好地接收到了。
回到筆者的天才朋友,雖然他現在已經是實習醫生了,但他仍有個化學夢,如果媽媽當時好好與他聊聊,解釋媽媽為何執著,那麼他內在的小孩就可以自己選擇,是要把心愛的玩具繼續留著,還是輕輕地放下。
參考書目:
古莊純一,2021,〈自我肯定感:父母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古莊純一,2015,〈教育虐待.教育ネグレクト~日本の教育システムと親が抱え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