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時,常要聆聽家長的育兒煩惱,不少家長常得面對孩子拒絕自己的引導,但自己又還不夠成熟,不能做到正確的行為反應,孩子受到制止後就生氣、哭鬧,最後連家長都很不耐,甚至被激怒,正是俗稱「兩、三歲貓狗嫌」的時期。
其實這不僅發生在我的工作中,在我自己育兒時也同樣覺得很困難。

記得有一次長途旅行,女兒坐在汽座上滿長一段時間,想要吃點心,我給了她一些小點心,以緩和不耐煩的心情後,她想要喝果汁,我說:「你想喝果汁,但媽媽沒有準備,你想要先喝水嗎?」
女兒聽到我沒有辦法滿足她現在的需要,馬上就開始陷入不可理喻的哭鬧,甚至又踢又罵「我最討厭媽媽了!」
我和兩歲女兒的日常可以看出,生活常常發生很多因為做不到自己期待中能完成的事情、或父母設立的規則與界限,不是無時無刻都能滿足孩子的期待時,就會讓孩子感到難過、挫折、失落。

我們如何面對失落
如何陪伴孩子面對失落,首先可以先回顧,我們是如何陪伴自己的失落呢?
例如:轉移注意力?找別的事情做或是假裝不在乎?見笑轉生氣、對引發自己失落的人進行情緒勒索或威脅,還是能停下來好好感受失落的自己呢?
過去失落的感受彷彿每天無所不在,從小時候面臨自己喜歡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去玩、爸媽不願意買玩具給自己、原本期待全家出遊,後來因父母臨時有工作而被迫取消、告白喜歡的人被拒絕、努力準備考試仍沒有考好、期待孩子能依著作息規律睡覺,孩子卻一直都不睡…等情境,都足以興起期待落空難過傷心的感受。
我們從小的教育主要強調解決問題,很少會去好好看見失落的感受,好好地被陪伴失落。

嘗試理解孩子失落的內心歷程
當我開始意識自己的失落後,我也能從混亂中體會與了解孩子的失落情緒歷程。
.否認:「有~你有果汁~你有」
.憤怒:「我最討厭媽媽」(兩腿一直踢)
.討價還價:「那我要再吃一包點心~我要吃!!」
.沮喪:「我不要~我不要」(崩潰大哭)
.接受:(繼續哭加啜泣聲)「媽媽~抱抱」
上述讓我們看到,原來孩子在失落時其實是需要經歷過一個情緒歷程的轉換,而不是故意一直哭、無理取鬧。得知這點後,對教養者來說,就可以放下很多焦慮的感受與擔心。

回想過去,小時候若自己也遇到一樣的狀況,大人會怎麼回應呢?
好像當我還在處於失落歷程的憤怒階段時,就可能被罵說:「你不要再踢了!我也不喜歡你這樣」」、「哭什麼哭」。失落的感覺轉而變成一種更強大的恐懼與被否定,同時也是不被允許的。
如何陪伴孩子面對失落
陪伴教養的過程也讓我再次去思考:我可以怎麼去陪伴孩子面對失落的感受,同時也彷彿陪伴小時候的自己,有機會再去經歷一次。
以下的方式,結合理論與我實際教養孩子過程中,我採取的方式是:「情感連結+同理+設限+陪伴等待」
1. 情感連結:
我先不用語言看著女兒,試圖去感受女兒的感受,透過表情來讓他覺得爸媽了解我的感覺。
(不用語言也可以降低大人很容易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2. 同理:
說著:「嗯~我可以了解,你現在很難過媽媽不給你果汁喝」(語氣放慢與柔和)
嘗試跟他難過的情緒同步,如:「媽媽看到你腿一直踢,你好生氣好生氣。」

3. 設限:
當女兒開始討價還價時,我則仍堅持教養界限,跟他說「你好想再吃一包點心,但現在點心時間已經過了,待會要下車吃晚餐。」
4. 陪伴等待:
持續坐在旁邊不說教、不催促同時也不羞辱和嘲笑(NG:這樣有甚麼好哭的、你哭完了沒?都長大了還一直哭、哭得好醜羞羞臉)。
只要好好坐在旁邊陪伴女兒走完這失落的情緒歷程,直到最後女兒主動說抱抱,我知道他準備好又再度願意跟我連結後,我也給他大大的擁抱。

這一個刻彷彿好像也是給我小時候的自己一個遲來的大大擁抱。
當看到孩子因為失落的情緒而崩潰大哭,往往很考驗我們教養者維持界限與原則的時刻,若我們無法接受,孩子的情緒流動需要一些歷程與時間,是不是我們也不允許自己花時間好好流眼淚、好好去感受失落帶來的傷心、難過…等這些脆弱感受呢?
陪伴孩子面對失落前,我們可以先從生活中自己面對失落的感受練習起,成為自己的教養者,好好陪伴自己。